close

  對待工作一絲不苟的周中古萬利多小秋教授。
  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10日訊(記者 代朗)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禮堂舉行的國家科學技婚禮顧問師培訓班術獎勵大會上,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周小秋主持的科研成果“建鯉健康養殖的系統營養技術及其在淡水魚上的應用”獲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面對巨大的榮譽,周小秋在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採訪時,用“比較愉快”來形容自己的心情。
  中途轉向挑戰國際空白、一窮二白獨創學科、四處自籌科研經費、初創數年單槍匹馬潛心研究……在經過一番深入的交談後,記者從獲得成功“比較愉快”這份淡定從容的背後,看到的是一婚禮企劃個科學家的執著和堅守。
   “我就喜歡做室內設計開創性的工作”
  1993年對於周小秋而言是一個人生轉折點。學習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的他,讀研、讀博時的主攻方向是豬,然而在這一年,他突然製冰機價格宣告要開始研究魚。
  “對於這個決定,我的導師都表示不理解,因為豬在當時是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有充足的經費。而魚則非常冷門,自然也沒有什麼科研經費支持。”那時27歲的周小秋還是一名講師,他告訴記者,當時他的思路是研究營養與魚腸道健康、機體健康和養殖水體質量的關係,這不僅在學校,甚至在國內和國際上都屬於學術空白。
  要做就意味著要獨創學科,而且是在學術上從零起步,在條件上一沒錢、二沒人,但周小秋還是邁出了第一步。談到當年是什麼讓他有勇氣下這樣的決心,周小秋說,他就喜歡做開創性的工作,“我這個人就是這樣,覺得越難的事情,越沒有人做的事情,就越有價值。”
  事實證明,周小秋這一步走對了。在其後長達十多年的時間里,周小秋不斷驗證自己最初的設想,併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興奮點,撰寫的論文在國際最權威的學術雜誌上就發表了數十篇。研究的成果也從最初的理論,到後來的技術,一直到研發出產品,最終被推廣運用。
   為了實驗室幾乎把家搬空
  創立一個學科,說白了就是周小秋一個人的戰鬥。“九十年代,學校也沒什麼錢,只能提供場地,錢要靠自己籌。”周小秋告訴記者,通過給企業做服務,他拿到了三萬元啟動資金,然而這些錢遠遠不夠。“反正當時我需要什麼東西就只有從家裡搬,家裡最值錢的電冰箱也被我搬到了實驗室。”
  “今天的成績除了學校和行業的幫助,我必須要特別感謝我的愛人,她在困難的時候給了我特別大的理解。”那時候兩夫婦的月收入加起來只有三百來元,周小秋的愛人不但沒有抱怨他搬空了家裡,甚至在周忙不過來時,還會到實驗室幫忙守夜。時光荏苒,那台見證了成功的冰箱依然在周小秋的實驗室里工作,但它主要功能已經成為教育學生們如何剋服困難追求科學的教具。
  除了錢,沒人手是另一個巨大的問題。在開始好幾年的時間里,周小秋的實驗室里其實只有他一個人,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我家到實驗室的距離只有不到500米,但我幾乎沒有回家睡過覺。”在周小秋的時間表裡,逛街、看電影是絕不會出現的項目,更不要說旅游什麼的。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對此周小秋自己倒沒覺得有多苦,“我的娛樂就是工作,工作對於我來說就很快樂。”
  成果創造百億社會價值
  作為此次攬獲國家科技大獎的唯一水產類項目,《建鯉健康養殖的系統營養技術研究及其在淡水魚上的應用》項目研究也是近30年淡水魚營養及飼料在行業中的首次獲獎。據悉,該技術的運用讓魚類的發病率下降70%以上,更重要的是這種營養調控大幅降低了養殖用藥量,抗生素完全可以不用,大大降低了食用魚體內的藥物殘留,提高了食品安全。與此同時,該技術還提高了養殖效益20%,經過十多年循序漸進的推廣,經濟效益已經超過上百億元。
  據悉,《建鯉健康養殖的系統營養技術及其在淡水魚上的應用》由四川農業大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共同完成。通威方面已經將相關的技術成果逐步成功地從鯉魚延伸應用到草魚、鯽魚、羅非魚、青魚、鯿魴、鯰、黃顙魚、斑點叉尾鮰、泥鰍、黃鱔等淡水魚的飼料開發和養殖生產中,對保障健康安全魚產品供應、推動我國水產飼料工業和淡水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顯示出極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截至目前,通威直接帶動國內養殖農戶達100多萬戶,並通過產業鏈條的延伸,直接、間接帶動中國3000多萬農民致富增收。
  採訪的最後,周小秋告訴記者,他的實驗室條件早就今非昔比,能夠進行很多尖端的實驗。他目前已經著手沿著現在的方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預計魚類的發病率還能在目前的基礎上在下降三成。對於獲獎能得到多少獎金,周小秋笑言還不清楚,“拿到手了肯定首先要鼓勵團隊,其餘的就是投入到以後的科研里。”  (原標題:科技獎獲得者川農大教授周小秋:為實驗室幾乎把家搬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x68pxewj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